6月13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邾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开题论证会举行。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在致辞中表示,邾国故城遗址自我校考古系2015年主持发掘以来,出土了丰富的实物遗存,对研究山东古国古城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学校、学院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产出更多内容严谨详实、科学权威的研究成果。
项目首席专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王青围绕邾国故城遗址的田野工作概况、主要考古收获和项目实施设想进行汇报。他表示,本课题的实施将始终贯彻历史考古、城市考古、科技考古三大研究思路,全面系统整理近年的田野考古资料并开展多学科综合分析,最终完成一部高质量的考古报告。
子课题“基础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负责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路国权教授汇报了邾国故城遗址的遗迹和遗物发现情况。他表示,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邾国故城遗址各阶段遗存的文化分期和年代序列,通过碳十四测年细化分期框架,深化整个山东地区东周至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分期。深入探讨不同时期城市变迁和社会变化的内涵,归纳城址布局和结构的演变过程,为早期城市文明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视角。对出土的东周至两汉时期陶文进行整理,为古文字和书体研究提供新材料。
子课题“植物考古学视角的生业与环境研究”负责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灿教授提出,课题研究重点是重建邾国故城遗址东周秦汉时期的气候和植被。通过揭示遗址农业生产和生业经济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了解古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和方式。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文献资料,综合揭示邾国故城遗址的盛衰与资源、生业、环境之间的关系。
子课题“手工业考古视角的铸铜和制陶工艺研究”负责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提出,铸铜工艺、制陶工艺及器物的产源、产地问题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并阐述了具体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铜器方面,以箭镞为例,可以讨论不同形制箭镞的产地和生产时间。陶范方面,可以对比铸铜范和铸铁范在材质、制作工艺、时空发展上的差异。还可以通过炉渣讨论矿石的种类、成分、产地等问题。
子课题“动物考古学视角的居民食谱与习俗研究”负责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艳波副教授认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不同时期不同功能区的动物群构成,研究的前提是相关遗迹年代框架的确立。二是不同等级人群对于动物资源的消费和利用,以黄牛为重点研究对象。三是动物资源的来源研究。四是骨器研究,分析遗存中所有与骨器相关的资料,复原骨器制作流程。
子课题“经济考古学视角的度量衡制度研究”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郎剑锋教授负责,博士生刘艳菲现场代为汇报。该课题研究重点包括重建邹城地区东周秦汉时期度量衡计量体系,不同时期度量衡器的制作工艺与生产管理研究,东周秦汉时期度量衡的管理制度研究等。将深度整合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综合运用考古学传统研究方法与实验考古、科技考古等新兴研究手段,从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维角度阐述度量衡相关问题。
评议专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王立新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栾丰实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崔大庸教授,山东省博物馆刘延常馆长充分肯定了邾国故城遗址田野发掘和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并从项目的整体框架、设计思路、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任务分配等方面提出了重要意见和建议。专家指出,细化邾国故城遗存的分期与年代,为周边地区提供分期年代标尺,是本课题的首要任务。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多学科合作,整合各子课题研究成果,对遗址周边进行大范围的区域系统调查,进一步探讨东周时期邾国的疆域范围、邾国与周边其他国家的关系。此外,还应加强对封泥、陶文等文字材料的整理与研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代国玺主持论证会。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10公里的峄山南麓,面积近6平方公里,是东周时期邾国都城和秦汉至两晋时期邹县(驺县)县治所在。2015年正式开始发掘,至2022年已进行7次发掘、3次重点勘探和1次区域系统调查,为了解城址布局和演变等问题取得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