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家洲先生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知新楼A1017为同学们带来题为“西汉矫制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代国玺副教授主持,葛焕礼教授以及百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孙教授对“矫制”一词进行了解析。所谓“矫制”,一言以蔽之,就是假传圣旨之意。紧接着,他从西汉“矫制”史实考证、矫制罪名的等次划分以及其它与“矫制”相关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谈及西汉“矫制”的史实,孙教授围绕十个案件展开,分别为:太尉周勃矫节入北军、诛诸吕;谒者汲黯矫制开仓救灾;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浩侯王恢“坐使酒泉矫制害,当死,赎罪免”;宜春侯卫伉因“矫制不害”而免侯;长罗侯常惠出使西域擅自征兵攻龟兹;近臣莽何罗矫制发兵叛乱;使臣冯奉世矫制发兵平莎车;陈汤矫制发兵攻杀匈奴首领郅支单于;益州刺史孙宝矫制纵放盗首。十例中有为国为民功劳之举,亦有为一己私欲利用矫制的行为,然而无论目的如何,“矫制”均乃西汉时期的一种罪名。
有罪便有罚,孙教授顺势引入了矫制罪名的等次划分。依据文献记载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教授提出西汉时期矫制罪名曾由“害与不害”两级变为“害、不害与大害”三级的推测,并指出此种转变应该源于汉文帝巩固帝位的需要。论及“矫制不害,罚金四两”的惩罚力度的意义时,孙教授点明这种措施仅为象征性的惩罚措施,汉家立法及执法过程引人深思。
随后,孙教授阐述了其它与“矫制”相关的问题,如矫制立法出现的时间和原因的猜测,西汉严惩矫制的立法及其变通措施,矫制行为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对矫制立功者的贬抑及其原因等。孙教授总结到,矫制所反映的政治文化、法律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在自由提问和讨论环节,同学们就矫制对平衡政治关系的影响、法律的儒学化等问题请教孙教授,他一一耐心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发现问题、开拓思路、深入研究。代国玺老师在总结时表示,本次讲座娓娓道来、精彩纷呈,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对西汉的政治文化能有更为立体的认识。
嘉宾介绍:
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著有《韩信评传》《两汉政治文化窥要》《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史说心语》《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主编)《秦汉法律文化研究》(合著)《居延敦煌汉简出土遗址实地考察论文集》(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秦汉卷》(合著)《秦直道与汉匈战争》(合著)等。孙教授曾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及“首都劳动奖章”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