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正文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心得一:刘玉平教授谈理想信念

时间:2017-03-09 09:41:40  来源:   作者:刘玉平  编辑:cmm  浏览量:370

 

2016年初至今持续开展了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活动。我了学习了一些列文献,特别是对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文件,结合学习我对理想信念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现将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在今天的中国,人们日常交流中很少谈及理想信念,很多人(包括青少年)在故意淡化它,呈现一种十分模糊、十分尴尬的境地。这一方面在于它本身似乎过于严肃与沉重,人们一提起来似乎容易破坏那种肤浅快乐的气氛,因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另一方面它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很轻易地能谈清楚的,人们的意见往往难得一致,极易引起分歧,甚至冲突。因而它大致上不属于那种可以随意交流的信息,而是与各自的心灵、与其精神生活有关。

理想信念是人的最高精神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在其一生中都不能不与之发生联系,也不能不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探索它。归根到底,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把它看作照亮人类精神家园的“普照光”,比作人类辉煌文化殿堂里的“神”。如果没有精神支柱,人类生活“大厦”就会轰然倒塌;如果没有阳光普照,人类精神家园就会幽暗漆黑;如果没有至圣的“神”,人类文化殿堂的辉煌就会失却任何意义。因此,理想信念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旨趣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它对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对于现实的人生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理想信念无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显然它与政治问题有联系,但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深刻的哲学课题。这方面问题的研究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人们的认识无不受主体自身因素的制约,相对于外部事物认识而言,有关自我的事情难于认清;理想信念与人的非理性的精神因素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令人难以做出清晰而准确地把握;它还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的联合攻关。

但是,理想信念的教育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现实性问题。在人类的教育活动中,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各种教育不同,主要是对一定社会成员进行某种世界观和信念教育活动。这种教育非常重要,它能够使社会成员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弄清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它能够使一定的个体顺利完成和实现他的社会化过程,从而真正成为特定社会中的一员,为一定社会所接纳。它还可以使个人懂得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领悟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教育与各类知识技能教育相配合,发挥其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国曾是一个非常重视人生理想、伦理道德的国度。与西方相比,我们的先哲对事实之真的追求相对薄弱,而对伦理之善、善之境界的追求却尤为发达。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

中国古代哲人以独特的方式把握世界,形成了以天人关系为出发点,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人生理想论、信念论、价值论,奠定了人自身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最高支撑点”。梁启超、冯友兰、张岱年等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主旨在于追问人生的意义、寻求理想的生活。人生的意义是对自己“性命”的终极关注,人生的理想既是人人应当的生活方式,也是人人可能的生活方式。

但是,当西方列强用枪炮敲开了我国的大门之后,那些传统的人生理想与信念就被不少的人当成了招致落后、因而想急于扔掉的重负。传统观念受到了激烈的批判。这些观念在屡屡遭受批判的同时,又屡屡得到某种形式的延续,或者干脆就是一直在茁壮成长着。批判往往与急切地求新相伴随。然而,旧的非但未被批倒,一些带有浓重的封建性的东西却又在批判中复活。

20世纪,人类历史发生了引人注目、发人深思的变化:上中叶社会主义国家在地球上诞生并蓬勃发展起来,世纪末叶世界上第一个和欧洲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政治地图上归于消失,人类历史如大海波涛潮起潮涌,经历了一次巨大跃进之后又出现了一次惊人的跌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实践经受了最大的挫折,共产主义信仰和信念遭受了迄今最大的危机和震荡。

这种危机与震荡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信仰者、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人们的信念以严峻的考验。那些曾经自封或他封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人,有的沉默,有的退缩,有的忏悔,甚至有的反戈一击摇身变为出色的反共英雄。然而,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经受了困惑和考验,经过反复思考之后,终于坚守住了自己的信仰阵地。历史证明,当社会主义事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当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在逆境中苦斗时,有无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无坚强的革命意志,有无面向未来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回顾近几十年历史,人类在科学和生产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个现代文明又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利益驱动机制在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刺激并使人的物欲膨胀。物欲膨胀大大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功利主义污染了高尚的精神世界,极端享乐主义侵袭着纯洁的精神家园。人文价值标准出现错乱和倒置。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理想信念的迷失,价值观念变换不定,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人生充满矛盾、怀疑与困惑,无所适从然而又必须明确作出选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切地呼唤对人生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精神支柱的支撑。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作为主旋律,在我国一直得到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和宣传。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现实中它的主导地位并不十分牢固,经常受到侵蚀和动摇。对理想信念教育的不够重视、事实上的效果不佳,是当前我国教育战线和思想意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承担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教育的高等学校也不例外。反思近年来的理想信念教育,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大学里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两课”,一直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武装青年、学生头脑,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不可否认,从实际效果看没有能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与时俱进地真正解决好长期困惑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深层次问题。

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与难点问题,是社会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或重要变化,它们能够引起大学生关心与关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期向成年期转变,是他们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重要过程;在读大学生与一般社会青年比较,表现出明显的知识性、求新性、时代性特征。所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热点与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广大学生关注社会和现实,有利于引发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当热点问题与思想发生激烈撞击时,学生们对外部世界的正确认识就会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并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党员,我通过参加“两学一做”活动,受益匪浅,又一次感到自己作为党员的使命和义务,认识到理想信念问题意义重大,值得重视,模糊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