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学术报道

纪要|首届山东大学—河南大学世界史学科建设交流会暨“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互鉴”学术论坛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12 点击数:

2024年11月9日至10日,由河南大学主办,山东大学协办的首届山东大学—河南大学世界史学科建设交流会暨“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互鉴”学术论坛在开封召开。来自山东大学与河南大学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与青年学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此次论坛旨在探讨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中的合作模式与实践,促进两校教师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开幕式

论坛于河南大学博雅楼正式开幕。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艾仁贵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教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基本概况,强调高校教师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随后,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系系主任孙一萍教授也发表讲话,表示期待通过此次论坛,深化两校教师的合作关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学术论文交流研讨

开幕式结束后,六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了交流发言。

山东大学孙丽芳副教授以《鲁姆的塞尔柱苏丹死于谁手?——1211年安条克战役再考察》为题进行报告。她指出,尽管关于这次战役的史料记载丰富且多元,但在战役的原因、过程尤其是苏丹为谁所杀等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分析史料来看,战役由安纳托利亚政局变动与拜占庭皇权争夺共同引发,苏丹很可能由尼西亚军中的雇佣兵所杀。此战不仅稳固了尼西亚帝国的东部边界,也标志着拜占庭与塞尔柱长达百余年的军事冲突的结束。

河南大学艾仁贵教授以《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犹太观》为题进行报告。他指出,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也对犹太人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熟知的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对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普遍对对犹太人持负面态度,认为犹太教的教义和实践与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和普遍主义价值观相悖。

山东大学卢镇副教授以《彼特拉克“黑暗时代”观念的建构及影响》为题进行报告。他认为,对于“黑暗时代”观念的考察应放置于历史语境下。彼特拉克的“黑暗时代”的观念诞生于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北部城镇逐步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政治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并开始构建领土国家之时。这是寻找意大利独立的历史合法性而对历史的一次重构。

河南大学刘山明老师以《德国史学运动:论瓦尔特·弗兰克的纳粹史学构建》为题发言。他指出,弗兰克的纳粹史学构建通过控制学术机构和出版物,推动纳粹意识形态在学术界的传播,削弱了德国传统政治史学的权威性,降低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可信度。这是纳粹政权利用学术研究为其意识形态服务的典型案例,提醒我们在学术研究中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胡炜权副教授以《所谓日本“台湾远征”再考:兼论德川时代初期的对外战略》为题进行发言。他通过论述1609年发生的萨摩岛津家琉球入侵事件与马晴信探索“高砂”之间的联动关系,探查德川家康对明与琉球的关系,以及这两个事件在德川家康对外关系构思的定位和意义。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迪老师以《19世纪中后期的东北亚国际形势演变——以俄国在区域的地位为例》为题报告。他阐述了19世纪中后期俄国逐渐由远东的边缘国家转变为东北亚的强国的过程,俄国通过尼布楚条约确立了在远东的地位,并从内陆扩展到沿海,特别是从河流内海向大洋拓展,标志着其战略重心的转移。并且分析了俄国从边缘发展成为强国的过程与转变因素,以及俄国的转变产生的影响。

参观州桥考古遗址

11月10日上午,在河南大学考古学系曹金萍教授的带领下,山东大学的老师们参观了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的州桥考古遗址(尚未对公众开放)。曹教授介绍到,州桥考古遗址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汇处的重要标志性建筑。该遗址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后经五代、宋、金、元、明等朝代的修缮和改建,至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洪水淤埋。近年来,考古学家对州桥及其周边区域进行的持续发掘,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州桥东侧的汴河河道两岸,发现了大型浮雕石壁,其上雕刻有海马、仙鹤、祥云等图案,印证了《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曹老师还阐述了未来三年对州桥考古遗址的规划,要持续加强州桥遗址展示利用工作,有序开展考古工作,推动“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

会议成果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两校教师提供了深入交流与合作机会,也为高校教师学习互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标志着河南大学与山东大学在教师合作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探索更多合作模式,共同应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挑战,推动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文:朱亦丹  审稿:卢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