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下午,一场题为《拂水云生 一纸风华——谈古籍修复基础知识》的精彩讲座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山东省图书馆研究馆员杨林玫老师主讲,由历史学院霍艳芳副教授主持,为山大学子揭开了一项“化腐朽为神奇”的古老技艺——古籍修复的神秘面纱。

讲座伊始,杨林玫老师从“何为古籍”这一基本定义入手,引领同学们走进了浩瀚的典籍世界。她指出,古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脉络,其物质形态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然而,历经岁月沧桑,水浸、虫蛀、霉变、老化等“病害”时刻威胁着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生命,古籍修复工作因此显得至关重要。
在系统介绍环节,杨老师详细梳理了古籍修复的严谨流程。她强调,修复绝非简单的“修补”,而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从前期对古籍版本、材质、破损情况的细致调查与建档,到制定“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修复方案;从配纸、染纸、制备浆糊等材料的精心准备,再到清洗、补破、溜口、折页、捶平、压实、装订等数十道具体实施步骤,每一步都凝聚着修复师的耐心、匠心与责任心。杨老师特别提到,现代科技如纤维分析仪、纸张老化技术等也为传统修复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杨林玫老师结合省图书馆珍藏的多部古籍修复案例,通过一幅幅生动的修复前后对比图,直观地展示了古籍修复技艺的精妙与神奇。从被虫蛀得千疮百孔的“包背装”,到因水浸而板结如石砖的书砖;从页面脆化碎裂的珍本,到线断页散的孤本……在修复师手下,它们重获新生,再现往昔风华。这些真实的案例深深吸引了在场同学,大家无不惊叹于修复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和“与时间赛跑”的使命感。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杨林玫老师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亲切的讲述,将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技艺转化为一堂生动的文化传承课。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在互动环节踊跃提问,与杨老师就技艺传承、职业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霍艳芳副教授对整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提到:“杨老师让我们得以见证古籍修复的精湛技艺,深刻感悟到‘故纸重辉’背后是‘匠心一寸续文心’的责任与传承。这不仅是技艺的复原,更是在浮躁时代对专注与完美的坚守,激励我们共同成为古籍保护的支持者与传播者。”
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意犹未尽,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他们不仅学到了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守护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一位文学院的同学感慨道:“以前在图书馆看到古籍,只觉得它们古老而遥远。今天听了讲座,才知道每一本流传至今的古籍背后,可能都凝结着修复师的智慧与汗水。这让我们对传统文化多了一份敬畏,也对‘守护’二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是学校“兰台论坛”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此次是第53期。旨在通过邀请业界专家,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与保护意识。

文、图 王肖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