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建构主题论坛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25 点击数:

11月22日,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档案内容挖掘与知识服务实验室主办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建构主题论坛在山东大学隆重开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杂志社以及山东大学等20余所高校、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山东大学档案学系师生1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山东省档案馆馆长李世华,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张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郑敬斌主持。

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感谢,他强调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方向。他指出,山东大学依托“文史见长”的学术传统,在档案文献数字化开发与智能挖掘等领域取得了扎实成果,并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档案智慧的挖掘、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档案实践创新、推动中国档案学理论与国际学界深度对话。他呼吁全国档案学界携手共进,共同构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全球档案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山东省档案馆馆长李世华在致辞中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四中全会精神,全力支持构建中国自主的大学知识体系。山东大学自1982年创办档案学专业以来,在档案学理论与历史、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档案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全省档案部门正积极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通过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举措,着力构建现代化档案事业体系,为推动中国特色档案学知识体系建构和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力量。

教育部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张斌在致辞中指出加快构建扎根中国实践、彰显民族特色的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回应时代需求、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他指出,当前档案学界正从凝练学术概念、梳理学科脉络,阐释中国档案事业发展逻辑,以及积极应对数字时代变革三大路径系统推进这一体系建设。面向未来,他呼吁学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开放包容、瞄准知识创新,共同推动形成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档案学理论成果,为中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张斌作主旨报告《建构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的使命与路径》,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档案学发展的核心任务与实践方向。报告指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需肩负四大使命:通过创新知识生产机制回答“中国之问”,提炼本土化经验回应“世界之问”,推进学理化阐释解答“人民之问”,以及直面事业变革应对“时代之问”。在此基础上提出五条实施路径:以开放包容理念融合国际成果与本土经验,以知识创新目标回应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国家战略牵引学科数字转型,以学科建设提升学术话语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发挥档案智库价值,从而系统构建立足中国实际、彰显中国特色、贡献中国智慧的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报告由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教授李财富主持。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金波作主旨报告《“数智赋能”驱动档案学学科范式变革》,系统阐述了数智时代档案学学科范式的深刻变革,指出档案管理对象正从传统档案向数字档案、档案数据质变,推动学科范式从“档案文件史料范式”“档案信息资源范式”向“档案数据智能范式”演进。新范式以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起涵盖价值观、问题域、方法论、理论树与共同体的完整路径结构,旨在通过双向赋能实现档案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推动档案事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高质量发展。报告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吴建华主持。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傅荣校作主旨报告《中外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共性与差异》,他指出,中外档案学理论体系在基础概念、档案规律认知、管理流程及数字转型等实践层面存在广泛共识;然而在价值导向与理论路径上存在根本差异——中国体系强调“党管档案”“为国守史”的政治属性与集体视角,理论构建具有实践驱动和政策引领特征;西方体系则侧重公共信托、个体权利与社会多元记忆,理论演进更多源于学术批判与范式推广。这一比较揭示出中外档案学理论体系各有其合理的自主性逻辑,中国档案学的自主建构应立足本土语境,同时保持开放对话。报告由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何振主持。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周耀林作主旨报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守正创新》,他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发布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发展脉络,提出以“大保护”理念为核心的保护体系。该体系在空间、价值、时间三大维度实现创新突破,构建技术、管理、记忆等六大保护观念,并提出集中、精准、数字化、动态、活化五大保护策略,形成从基础到目标的完整保护路径。他指出,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多项珍贵文献入选世界和国家记忆名录。下一步将完善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保护工作深度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保障。报告由苏州城市学院教授张照余主持。

南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教授王芳作主旨报告《理论建构的问题、方法与对策》,系统阐述了理论的本质属性与构建方法,指出理论作为对现象本质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具有解释现象、指导实践和传承知识的核心功能。她提出应从解释力、普适性、简约性与可检测性四个维度评价理论,并强调通过演绎法、归纳法及跨学科借鉴等多元路径推动理论创新。针对中国自主理论体系建设,她建议重构学科哲学基础、平衡理论原创与借鉴关系、加强研究方法规范性,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支撑。报告由安徽大学校史办主任、教授马仁杰主持。

会议围绕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建构主题设置了三场嘉宾访谈,分别由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张卫东,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系主任、教授周林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科处处长、教授郝伟斌主持。

在第一场嘉宾访谈中,《档案与建设》主编刘鸿浩,《档案管理》总编、教授刘永,《浙江档案》主编、研究馆员彭移风,《档案学刊》主编、教授仇壮丽,《北京档案》副总编杨欢,《档案学通讯》编辑部主任张全海先后发言,六位期刊负责人围绕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表达、理论创新与话语体系构建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应强化中国特色档案学研究的原创性阐释,推动学术成果的系统化呈现。他们提出,应通过期刊平台引导问题导向研究,提升中国档案学在国际学界的可见度与影响力。

在第二场嘉宾访谈中,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系主任、教授蒋冠,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系主任、教授李颖,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任越,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雪芹,辽宁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赵彦昌,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慧等六位嘉宾围绕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改革以及数字时代知识体系的重构等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认为应更加突出中国经验在档案学理论中的价值与解释力。他们提出,要以协同创新推动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发展,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可持续动力。

在第三场嘉宾访谈中,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档案学系主任、教授房小可,云南大学历史学院与档案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黄体扬,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吕元智,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学科特聘教授孙大东,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档案学专业负责人、教授徐辛酉,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档案学系主任、副教授陈建先后发言,六位嘉宾围绕档案数据要素化、学科数字转型和理论范式更新等主题展开讨论,强调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回应新时代档案实践场景的深刻变革。他们提出,应以数据智能驱动理论突破,以中国特色治理实践催生学理创新,推动档案学科实现从“借鉴型”向“原创型”的转变。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曲春梅作本次论坛的大会总结,她对参与的兄弟高校、档案学术期刊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常来山东大学做指导交流,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共同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字:邵蕴琪

图片:孟怡君 吴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