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公布,历史学院历史系共有8个项目入选,其中2023级历史班本科生黄一融主持的“集体化时期鲁中农村的公共建设研究:以肥城市涝洼村为例”获国家级立项,2023级历史班本科生张昱晨主持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基层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获省级立项,另有历史系2023级本科生吴家瑞、丁宝深、王睿霆、李易欣、郭知含等主持的5个项目获得校级立项。立项数量再创新高。
2025年11月16日,在历史系系主任谭景玉、副主任韩朝建的带领下,“集体化时期鲁中农村的公共建设研究:以肥城市涝洼村为例”大创项目组,以及《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部分学生前往山东大学实践教学基地肥城市涝洼村开展档案查阅、访谈村民等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涝洼村党支部书记刘伟、涝洼村老书记郭庆海、肥城乡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武刚、副主任赵绪森等人的大力支持下,调研团队采访了多位当地老人,聆听他们关于集体化时期农村公共建设的亲身体验,收集了大量鲜活的口述史料;此外,学生们还查阅了涝洼村保存的原始档案,掌握了集体化时期当地公共建设的详细情况,为完成“大创”项目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
历史系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当作开展校地合作、提升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历史系与肥城乡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肥城市涝洼村的密切合作,依托该地丰富的村落档案、族谱、碑刻等历史文献与颇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连续培育出了3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2025年1月,山东大学首个村级实习教学基地在肥城市桃园镇涝洼村正式成立,并于2025年4月举行了挂牌仪式,成为历史系开展常态化、机制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成果。基地挂牌后,学院师生先后赴基地进行开展红色博物馆、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变迁、乡村历史建筑与碑刻等多个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不仅推动了历史系的人才培养,也为肥城地方文化发展做出了具体贡献,成为校地合作的典范。

在桃园镇便民服务中心前合影

调研团队与接待方开展交流

同学们分组进行访谈
(2023级历史班黄一融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