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博士后交叉创新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山东大学副校长吴臻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宋竹芸分别致辞。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主持开幕式。
主论坛第一阶段由邵明华主持。中宣部原文改办副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高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哪儿”切入,论述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之“蓄能”与“赋能”,指出通过文化大数据将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数据,使之成为生产要素、文化创新创造的素材和源泉,进而赋能文化体系再造、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和人工智能内容生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二级教授祁述裕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论述,认为人文经济学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经济关系理论;概括了人文经济学提出的三个出发点,主张从人文经济学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文化政策制定应做到“四个重视”。光明日报社华东第一党支部书记、光明日报社驻山东记者站站长赵秋丽系统回顾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后,光明日报连续十年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所开展的一系列理论探索和现实实践。
主论坛第二阶段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副社长、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培卫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认为数字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根基,从创新与创造展现了数字“文”在城市文化内涵张力、明确城市形象定位性格、提升城市文化经济发展和延长城市文化的生命力的四重效能,全链与全面分析了数字“化”在城市文化传播中让城市“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兴”起来的四种模式。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谭必勇由“什么是数字叙事”的话语分析入手,阐述了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开发框架、建构与表达以及基本思路,认为数字叙事可将文化遗产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实现文化遗产深度、可持续的“两创”。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详细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思想的历史生成,以“两创”中相应话语的逻辑关系分析来理解其内涵要义,最后从数字技术推动角度提出传统文化新形式、新内容、新业态的“两创”实践路向。
平行论坛一以“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主题,讨论了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博物馆去殖民化、中国影视“两创”、文化消费终端、广告中传统文化观念、科幻产业创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祭孔仪式传承创新、古籍数字化、沉浸艺术展等议题。平行论坛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聚焦“第二个结合”、文化主体性、中华名山“两创”、现代儒商与中国式管理现代化、中共文化经济政策、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等时代话题;平行论坛三以“文化治理与文化资源传承发展”为主题,关注民歌、乡村文化、乡贤文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东平佛教文化资源等具体资源类别以及中国独立游戏中的民族文化叙事、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治理等问题。
论坛闭幕式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章军杰主持,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谭必勇、张爱红,副研究员李泽华分别作平行论坛总结报告,邵明华教授作论坛总结。
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26位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代表参加活动。论坛得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