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域外视野下的中国抗战:第三届海外中国历史研究前沿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8 点击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构建二战研究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中的中国故事、中国贡献和中国话语,9月7日,“域外视野下的中国抗战:第三届海外中国历史研究前沿论坛”在山东大学顺利举行。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刘军、北京外国语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海外中国学研究室负责人张德明出席会议并致辞。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崔华杰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报告。

刘军在欢迎词中介绍了山东大学历史学科的历史源流和发展现状,认为此次会议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以域外视野开创中国抗战史研究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以跨国界多学科的视角,反思历史、启迪未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永恒光芒。

张德明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海外中国学研究室基本情况、研究方向与建设成果。他表示,本届会议入选论文基于海外视角,以新材料、新观点呼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关活动。与会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的多学科背景体现了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特征。参会学者年龄结构多元化,除邀约知名专家学者,还遴选不少高校硕博士研究生参会,希望能够为此次会议注入了青春活力。

高金萍介绍了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发展历史和学院现状,希望在推动多院校跨学科进行合作发展的同时,期待与会学者学界围绕历史中国之学、当代中国之学进行多种视角、多种观点、多种方法的考察与研究,为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与服务文明交流互鉴拓宽视野,也为世界中国学研究产出更多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

开幕式后,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刘家峰教授作题为“新世纪以来西方学界义和团战争研究的新趋势”的主旨报告,强调要将义和团战争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呼吁中西方学者能够加强密切交流与合作,形成一部关于义和团战争的跨国史或全球史著作。

高金萍以“从抗战记忆到和平愿景:抗战文化资源促进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国际传播的功能与路径考察”为题,认为传统文化与战争记忆的交融共同构筑和平发展理念的文明根源,进而揭示集体记忆与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体系中的呈现过程,希望借助和平发展叙事构建国际记忆共同体,激活抗战文化中的和平符号体系,实现和平发展理念的有效国际流动。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原元教授以“抗战时期民国学人的“中学西传”研究及其启示”为题,指出抗战时期民国学术界渐兴中学西传之研究,具有以中学西传之影响为关注重心、注重与国际学界展开交流对话的鲜明特点。“中国人如何说”已然成为当时西方人所必须关注与思考的对象,其兴起的原因在于当时知识环境与“有意义之学”的学术主潮,具有提升文化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力的重要意义。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华教授在题为“去中心化:全球史与美国中国学的范式变迁”的报告中指出,美国中国学长期受制于“中心论”的困扰,始终围绕如何摆脱中心主义展开论争。费正清的研究回应了美国冷战时期的战略需求,但其“汉学式史学”在全球史视野中体现出“中国中心主义”的一面。随着中国崛起与“汉学主义”论争的出现,中心论以新的形式回归。去中心化虽是美国中国学的重要趋势,但如何在全球史框架下真正实现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仍是一个未竟的课题。

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以“近年来国外小三线建设研究述评”为题,指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备战为中心开展的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两个组成部分,对新中国国防、经济等方面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认为国外学术界对小三线建设的早期研究多内嵌于宏观三线建设研究中,呈现出多面特征。近年来,国外关于小三线专门研究开始发轫,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但限于史料等问题,国外学术界关于小三线专门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本森教授作题为“西方话语下中国抗战史研究的理论嬗变与中国回应”的报告,认为西方话语下的中国抗战史研究经历了多种阶段,塑造了不同的战时中国形象。中国学界则密切跟踪关注西方话语下中国抗战史研究,但仍未突破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认为中国学界可探索以“复兴范式”统筹既有研究范式,建构中国抗战史研究的自主话语体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管永前副院长在会上作“回顾与展望:略论美国学界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百年历程”为题的报告,指出美国学界的中国共产党研究经历了萌芽、奠基、繁荣、沉寂和成熟五个时期,期间产生了数代中国共产党研究学者,经历了一系列概念和研究方法的转变,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逐渐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已成为当代海外中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界的中国共产党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当代中国及世界的新视角。

在六组分论坛讨论中,40余名专家学者和博硕士研究生结合各自研究主题,聚焦“海外中国历史研究”前沿问题,做出了精彩的报告发言和学生点评。会议报告既涉及国际友人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观察、不同语种文献对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见证与认知等主题,也包含近代来华西人和汉学家对中国知识、文化、事件的观察与研究等内容。主持人、评议人以专业的角度进行了中肯的评论,互动环节氛围融洽而热烈。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会上积极探索了中共党史、抗日战争史、汉学史、全球史、传播史、概念史、城市史等诸多领域,立足域外视野,聚焦中国抗战,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隆重纪念和海外中国历史研究前沿论坛的跨学科特点。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本森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管永前副院长、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王征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原元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华教授等作为点评专家出席论坛。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海外中国学研究室、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编辑部共同主办,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山东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市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出席了本次会议。本届海外中国历史研究前沿论坛的成功举办,拓展了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国际视野,充分发挥了史学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学术结合,有助于挖掘解释其中的中国故事、中国贡献和中国话语。

作者: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