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由山东大学—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国家革命文物协同中心、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甲午战争的叙事、记忆与历史书写”工作坊,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召开。
山东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中心副主任、历史学院刘家峰教授主持开幕式。历史学院副院长崔华杰教授在致辞中细致梳理了山东大学及历史学院的办学历程,并介绍了学院依托国家革命文物协同中心研究甲午战争历史的优势,诚挚地欢迎各位专家常来指导工作。

本次工作坊共设置两场主题讲座和两场论文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彭春凌作第一场讲座,题为“斯宾塞与全球知识流动视野中的近代中国思想”。报告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斯宾塞的进化哲学与甲午战后中国思想的全球化进程。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代表性的思想家,是以“进化”为主题的哲学运动公认的知识领袖。斯宾塞的进化哲学与达尔文聚焦物种演变不同,其试图为宇宙、生命、社会及文化提供综合统一的整全性解释,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全球产生普遍影响,处于全球思想界的中心地位。就近代中国而言,斯宾塞进化哲学对当时思想界的冲击、对知识分子理智结构的改造,不亚于全球任何一个国家。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代中国的全球化思想进程也在向前推进。

第二部分讨论宇宙与种群进化学说给国人带来的震惊体验。斯宾塞进化论带给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震惊体验不啻于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革命。其学说融合星云假说,“用进废退”,牛顿力学等科学理论,为严复、章太炎等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颠覆传统的解释。通过严、章等人的翻译引介,社会进化学说叩开了中国知识界的大门,并掀起更大波澜。值得注意的是,章太炎等人翻译斯宾塞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按自己意愿“再造”斯宾塞的过程,要综合近代中国环境与西方知识脉络来考察。
第三部分是中日社会学的发轫及其与斯宾塞的纠缠。社会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日两国起源,均与对斯宾塞社会学的模仿与超越密切相关。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说倾向个人主义和放任主义,赫胥黎、沃德等人的社会有机体论则符合英美知识圈当时的趋向,倾向人为干涉和集体主义。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逆潮流而动,继承了斯宾塞重视个体的社会有机体说,并试图调和斯宾塞与沃德之间的理论分歧。章太炎选择翻译岸本所著《社会学》传入中国,旨在为清末的革命政治提供思想资源。
第四部分是以章太炎为切点,探讨其“俱分进化”论对斯宾塞的反思。1906年,章太炎于东京发表的《俱分进化论》,表现出章太炎进化思想的智识转向。转向的缘由在于章氏出狱后,思想“转俗成真”,融合了唯识佛学与经日本哲学家介绍的德国唯意志论哲学。所以,章太炎否定物质宇宙及“进化”规律的客观实存性,重置讨论“进化”的前提,即在“依他幻有”、“随顺进化”的层面上对幻象中的世界的“进化”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俱分进化论”,指出进化并非单向进步,而是“善恶、苦乐双方并进”,从宇宙图景到道德抉择,章太炎实现了对斯宾塞进化宇宙观的反思。
第五部分以斯宾塞学说的全球知识流动为切点,重新思考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戊戌—辛亥思潮、近代学术转型、新文化运动的两翼及从斯宾塞到马克思的中国近代思想演变脉络等议题都有能够再审视的空间。
报告结束后,与谈人崔华杰、张晓宇就中国学者向欧美学界的知识回流,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斯宾塞的存在与缺席,斯宾塞研究的理论与实证,如何从斯宾塞走向马克思等问题,与彭春凌教授展开热烈的交流讨论。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孙青教授作第二场讲座,题为“甲午战争与东亚近代的知识史转折”。报告首先对其研究视角进行了概述,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甲午战争史研究,孙老师将时间拉长至甲午战争期间及战后近三十年(1894—1920),并以中、日、西文书写的早期战争史叙为个案,从东亚三国(中、日、韩)及东西方的跨国空间中,考察有关近代战争的知识的生成机制、基本形态及流转过程。
其次是问题意识的脉络。在借鉴多位知识史与思想史学者的理论资源基础上,确定知识“秩序”与“环流”等概念在本研究中的解释尺度,并尝试多个选题,如晚清新学的地方知识群体等,逐步提炼问题意识。
再次是研究的讨论抓手以及推进的两个方向。之所以抓取“甲午战争全球即时叙史”作为讨论个案,是因为甲午战争发生在一个转折点上,彼时东亚汉字圈知识共同体正旧秩序崩解与新秩序重组,战争和现代标准化军事技术的全球推进带来知识的基础设施迅速转型。为拓展甲午史叙的讨论空间,孙老师一是侧重考察各类叙述机制诸如文类形式、书写格式、表达结构程式以及档案归集与馆阁书史制度等等隐形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变动对史叙文本的影响,二是重点关注史叙对历史经验过程的“事件化”与“事务化”这两个结构化取向的变化将如何反应或变化。
最后是观察到的“历史图景”及知识史探索的可能性。孙青老师观察到甲午战后东亚存在复调叙史,其中蕴含着东亚三国知识秩序的转折和环流状态,比如围绕甲午战史的译写活动展开的社会性知识空间的变动等等。从甲午个案出发,孙老师展望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知识史”图景,包括知识的流动和秩序重建、近代社会性知识空间的开辟与延伸,近代知识标准化形式的确立,近代知识的建制,并建议从全球史的视野来进行理论和方法的新思考。

与谈人刘家峰、郑泽民与孙青老师就甲午个案的适用性,“史叙”和“事务化”概念的定义等问题进行热烈的交流讨论。
下午进行了两场工作坊论文交流。第一场讨论由许存健主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吉辰以《日本军方甲午战史对开战的书写及其变迁》为题,从史学史与史料学角度分析日本陆军《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与海军《廿七八年海战史》各版本差异,探讨东条英教与大岛健一编纂方针分歧、丰岛海战开炮真相及“作战大方针”原貌,指出公开战史存在删改。 中国国家博物馆章程报告《甲午战争时期清军与朝鲜东学军关系研究》,突破“中日对抗”主流视角,结合中日朝三方史料,提出清军与东学军因共同抗日利益与“事大字小”宗藩观念实现从敌对到谅解乃至有限合作。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张一闻以《日本政府对中国留日学生的管理、监视与迫害(1895-1937)》为题,围绕日本培养亲日人才的方针并分析其对留日学生的监视体系,指出现有研究在史料运用上存在缺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魏晨光报告《甲午战争研究的新史料与新视角——基于韩国所藏史料的探讨》,指出朝鲜史料因日据时期散佚、韩国学界不重视及碎片化等原因而未充分利用,其研究旨在梳理朝鲜官方与私人史料,拓展如朝鲜政府应对与民众体验等视角。
第二场讨论由吉辰主持。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许存健关注甲午战争初期的借债问题,分析户部和清廷初期的筹饷策略,以及光绪皇帝、翁同龢对外债的负面态度,并探讨李鸿章、盛宣怀如何推动借外债,并从借债视角讨论战时筹饷的成败得失。郑泽民则关注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事件,在梳理晚清外交档案、日本外务省档案、东三省总督锡良档案以及各类报纸资料等史料的基础上,探讨清政府在安重根事件中的应对,以中国社会舆论讨论为主线,探讨主权困境和多国博弈下,中国所处的微妙位置,认为这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局势变迁的结果。
张晓宇从国际法的视角出发,分析甲午战争期间英日龙田号扣留事件,探讨甲午战时关于各国中立、战时征收和侨民委托保护等国际法议题。米斯琪考察甲午战争后盐税作为外债抵押的始末,分析在庚子赔款偿付过程中,盐税抵押与外债捆绑关系的深化,并揭示其对清朝财政的深远影响。杨永慧利用中、英、日三方档案与报刊资料,以“委托保护”惯例的性质与演变、战时敌侨管辖权的归属及西方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发展,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主线,探讨甲午上海日谍案的法律意义。

圆桌会谈由刘家峰教授主持,各位学者就本次汇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彭春凌以强调历史研究中人物、思想和制度的作用,孙青认为甲午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并建议从日方日记、账本切入微观史,吉辰回忆了自己的研究初衷,并建议从日本引进手牒、书信影印出版,指出“甲午战争与朝鲜”是未来研究的生长点。其他学者亦结合新史料发掘、视角选取、工作坊交流的重要性等展开讨论,并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延续此类专题式的工作坊,加强学术交流,共同推动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