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下午,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讲席教授、香港大学香港人文与社会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量化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陈志武教授受邀为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师生进行了题为《海洋贸易与中国南方的崛起(700年-2010年)》的精彩报告,讲座在知新楼A1017举行,由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教授主持。
中国经济重心在唐代以降由北向南转移,是历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历史学界已就该问题提出了许多解释。陈志武教授基于长时段的复杂量化研究认为,唐代以前中国北方的发展主要是战争驱动的结果,而唐代以后的对外开放和海外贸易促进了南方的崛起。
陈志武教授的合作研究认为,南北方的相对发展,主要体现为人口所占比重的此消彼长。人口数据显示,唐代以前,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保持在20%以下;唐代开始快速增长,至明初时南方占比已经达到58%,但随后又呈现下降趋势。东南沿海省份人口在全国的占比亦呈现类似的趋势。唐代以来南方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因为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到来。他们既抱有传教的想法,也从事着商品贸易。阿拉伯商帮更好地解决了长距离贸易中逆向选择、搭便车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他们通过在中国定居,建构起了跨国海洋贸易的信用网络。北宋中期以后,海外华侨的商业网络也逐渐建立,但一直未能超越阿拉伯商人。
在实证方面,陈教授的研究首先使用了海洋考古中沉船所发现的陶片,以及贸易目的地东非、西亚发掘出的中国陶瓷的统计数据。通过对这些陶片测年与断代的统计,发现陶片时段分布与中国海洋贸易发展的趋势一致。其次,通过引入中国窑址密度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各府距离市舶司的最短距离作为代理变量,将各府战争次数、移民指标、地形崎岖度指数、小麦与水稻适种程度、运输河流密度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回归计算发现,距离市舶司的远近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显著。至明清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衰落,距离市舶司近的府人口并没有增长,说明海外贸易与人口增长有密切关系。进而证明,从唐初到明初的七个世纪,海洋贸易和对外政策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就茶叶贸易、丝绸贸易与南方崛起的关系,海外贸易规模及其对传统时期中国经济的影响,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与陈志武教授进行了讨论。讲座结尾,代国玺院长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回顾,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本次讲座内容系陈志武教授与林展教授、彭凯翔教授最新研究成果,吸引了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经济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的众多师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