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碑铭薪传实践队成员再次前往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和齐鲁碑刻文化苑。在此次行程中,团队成员对相关碑刻进行三维化扫描、建模,共构建75个三维碑刻模型,为对古代碑刻进行数字化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之前,团队成员曾到访两地了解基本情况,为碑刻拍照、编号、记录数据,识读碑刻文字,查阅相关史料,了解碑刻故事,设计并撰写数字档案,制作二维码供游客线上线下扫描了解碑刻信息。但是,完成以上实践工作后,虽然碑刻记载的历史信息可以较为清晰详细地呈现,但其实体外形不能形象的展现出来。对此,该团队决定构建三维碑刻模型。
该团队运用相关软件,对碑刻进行多次扫描,成像后根据碑刻实体编辑、调整模型数据,形成最终模型。随后,为各个模型命名、建档、成册,补充碑刻文字和历史资料,完善数字档案,丰富档案内容。该模型可通过缩放扩放、调整视角等操作全方位观察碑刻,远可观其外形,近可详见碑文,十分方便。

图 1 建模示例(远观图)

图 2 建模示例(近观图)
构建碑刻模型,上传线上云端,不仅跨越时空限制,让社会大众足不出户了解碑刻文化,加强宣传与传播;也能永久留存碑刻形态特征,有效解决实体文物因风化或灾害等因素导致的不可逆损伤问题,对碑刻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实现从“实体展示”到“数字共享”的升级与发展。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该团队希望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数字化保护历史文物,保护济南当地历史文化贡献一份力量。